2018年11月06日 星期二

朗县logo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朗县要闻

朗县践行“两山”理念 创新“江水上山”绘就高原生态新城

朗县政府网站:

2025年09月01日 10时00分

来源:拉萨日报

【字体:

打印本文

面对高山河谷、干旱少雨的严峻自然条件,朗县以“零能耗灌溉”技术突破造林瓶颈,让8140余亩荒山披上绿装,群众吃上“生态饭”。

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暨“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朗县交出了一份厚重的生态答卷。近年来,朗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牢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嘱托,攻坚克难,通过创新性的“江水上山”灌溉技术,在曾经干旱贫瘠的高山河谷地带成功种植林木8100余亩,筑起一道坚实的生态安全屏障。

技术破局:“零能耗”提灌让江水上山。朗县地处藏东南核心区域,境内属藏东南沟谷地貌,地质结构复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长期以来,“水在低处流,地在高处渴,守着雅江水,到处都缺水”的矛盾一直制约着当地生态发展。“如何灌溉?”成为横亘在绿化工程面前的首要难题。

“我们到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去取经,然后创新性地采用水能提灌技术。”朗县林业和草原局林业工作站站长旦增介绍。这项被称为“江水上山”的技术,巧妙地利用拉多河等水域的自然落差,将水能转化为机械动能,无需消耗电能,即可实现江水上山,直达需要灌溉的山坡林地,实现了可再生、清洁环保的“零能耗灌溉”,为高海拔干旱地区造林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科学造林:适地适树构建立体生态屏障在攻克灌溉难题的同时,朗县坚持科学规划,依据海拔、地质条件和景观需求,精选核桃、桃树、油松、云杉和雅江巨柏等树种,进行差异化、立体化种植。路边近处种植核桃和桃树,呼应林芝“桃花城”建设;山腰区域以油松、云杉为主;而在海拔最高的山顶地带,则选择了生命力顽强的雅江巨柏。这种因地制宜的种植策略,不仅保证了树木的成活率,更构建了一个层次分明、结构稳定的生态系统。

朗县林业和草原局林业工作站站长旦增表示:“通过实施县城周边生态修复造林一、二期、面山造林、560国道沿线生态长廊等重点生态项目,实现新增造林面积超过8104.7亩,立体化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生态惠民:荒山披绿装,百姓增收入。随着面山造林、560国道生态长廊等重点项目的推进,朗县的生态环境发生了肉眼可见的巨变。


“以前我们这里植被稀少,到处都是裸露的沙石。随着‘江水上山’项目的实施,不仅自然环境得到改善,我们也有机会参与到项目的建设中,一天工资还能拿到250元呢!”朗镇路村小白若组村民旦增白玛感慨道。

如今,通过喷灌灌溉,不仅新栽的树苗茁壮成长,连原有的灌木、草丛也恢复了生机,整体山地绿化成效显著。更让群众高兴的是,生态建设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就业机会。许多村民参与到项目建设中,从事植树、浇水和管护工作,每天工资达到250元,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金山银山”。

据统计,朗县生态造林项目吸纳本地农牧民群众务工比例超过80%,带动增收就业达1.2万余人次,且正在积极培养新型职业农牧民参与造林项目的后期管护工作。


   展望未来:绘就“四季常绿”的高原新城画卷。立足当前成效,朗县将谋划更长远的生态蓝图。计划到2035年,实现县域宜林荒山荒地绿化率达到95%以上,全力打造“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高原生态新城,让朗县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民更富,为守护好“世界屋脊”和“亚洲水塔”贡献朗县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